有些品牌很有意思,明明都已經家喻戶曉了可是每年還是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廣告宣傳(除了有錢任性,我還能說什么呢)比如,可口根據央視市場研究公司(CTR)媒介智訊數據顯示2018年可口可樂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廣告主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這么家喻戶曉的品牌還要花這么多錢打廣告呢
用廣告對抗消費者的遺忘
廣告的目的,就是將自己的產品和消費者腦中的認知建立聯系,給消費者留下印象。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廣藥集團把王老吉涼茶和降火聯系在了一起,在消費者腦海中構建了王老吉=降火的認知。當你上火時,是不是第一時間就會想到王老吉?再比如,當你需要“去屑”時,是不是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海飛絲?當然,建立認知之后,還需要在消費者腦海中強化這種印象,簡而言之就是洗腦。因為現在人腦接受的信息太多了,假如你很久沒有接觸“去屑,用海飛絲” “怕上火,喝王老吉”的概念,這個品牌遲早會在你的腦海中被抹去。品牌打廣告,就是強化在消費者腦海中的印象。
輕度消費者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對于家喻戶曉的品牌來說,輕度消費者絕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品牌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提醒輕度消費者,把輕度消費者轉化為重度消費者。
購買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美國家庭
即便是在美國本土,不買可口可樂的家庭也超過45%(百事可樂接近70%)。如果把購買次數在3次以內的家庭稱為輕度購買家庭,那么輕度購買家庭的比率高達65%左右。如果通過
福州廣告字宣傳能讓這部分家庭多購買一瓶可樂,為企業帶來的銷售額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洞見遠勝創意》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必勝客1700萬顧客,如果通過廣告宣傳,能讓每人多買一塊披薩,必勝客年收入將增長20億美元。
品牌要發展,必須抓住年輕人的心
還是拿可樂行業舉栗子吧,最有消費能力的永遠是年輕人,產品面對一批消費者做品牌傳播建設后,又不得不對他們的下一代重新進行新一輪傳播建設,否則就會面對品牌老化,失去年輕消費者的尷尬境地。百事可樂把自己的產品定位為“年輕一代的選擇”,他們的廣告代言人都是當紅炸子雞,10年前年輕人喜歡的是古天樂、羅志祥,但是10年后的今天,楊洋、王嘉爾才是年輕人的最愛。市場在變,用戶群體和消費習慣也在變化,如果不能調整廣告策略,企業就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你的競爭對手正在虎視眈眈
可口可樂所在的市場是一個快消品市場,快消品市場意味著較高的購買頻率,較低的品牌忠誠度??煽诳蓸泛桶偈驴蓸吩诋a品功能、味道層面的區分度基本不大。1970年美國人就曾做過實驗,只有不到10%的人能喝出兩種可樂的區別。不能通過產品的獨特性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就必須通過廣告宣傳塑造品牌的特殊屬性。用戶的行為有80%是由潛意識在毫秒中驅使的,而品牌廣告培養的就是用戶在做比較時,幫助他快速做出決策的潛意識。競爭對手投放大量廣告,而你不做,就等于把市場份額拱手讓人。